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被攔腰切斷呢?表象的原因是人民幣發行速度過快、增長過猛,使人民幣出現了快速貶值的現象。根本的原因,則在于經濟發展的理念出現了問題。因為,從2005年到現在,特別是2008年以來,由于一味強調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使固定資產投資對人民幣的需求過猛,不僅造成人民幣大量超發,也使得人民幣與同一商品的比價出現了巨大變化,商品對應的人民幣數量大增,從而出現價格過快上漲、人民幣購買力大幅下降的現象。
相反,如果這一時期的發展能夠正確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固定資產投資有所控制,消費需求有所提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提高,對人民幣的需求就會大大減少。因為,消費與投資相比,對人民幣的占用要少得多。而且,消費市場越旺,人民幣的周轉次數就越高,對人民幣的需求也越少。
所以,對人民幣國內購買力下降的問題,決不能只看表面,只看到是貨幣超發造成的,而看不到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看不到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的問題。從而,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決不能再過度強調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而應當更多地發展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即便要發揮投資的拉動作用,也應當以生產性投資為主,以創造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為落腳點,通過居民購買力的增強來激活消費市場,提高人民幣的周轉速度,從而改變人民幣單向增長的現象,使人民幣增長與經濟增長更加協調。
至于匯率變化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也應當從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改善外匯收支關系、提高匯率的靈活性等方面予以解決。特別是外匯儲備,除購買美國國債之外,還可以適當增加購買國際大宗商品,如石油、天然氣等,實現外匯儲備的功能性保值。
也正因為如此,對人民幣外升內貶的問題,限期不要過度解讀,也不要刻意回避,而應當作為一個問題,認真研究分析,并積極尋求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