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成排的桔樹已近半人高,遠處的臺地還在延展。場長黃友富指著更遠的地方說:“我們不僅在這里開發1500畝,在張所村還有1600畝,大本村的1500畝正在辦理流轉手續。”十街鄉鄉長李小龍說:“全鄉13000畝荒山實現了規模流轉,引進橙冠后帶進了9戶企業發展柑桔產業。”
李小龍指著眼前的荒山介紹,林權流轉,讓這些分散的荒山和低效林地資源得到有效集中。以此為依托,引進有實力、有技術的林企,在發展經果林立業興產的同時,也綠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態。而通過林企的示范作用,還可以帶動山區農民增收,最終達到富民興鄉、綠色發展的目的。
萬畝荒山規模流轉
“要不是靠流轉把企業引進來,單憑群眾的力量,這個放牛都趕不進去的地方,哪個時候整得出來。”這是十街鄉大村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楊世生對實施林權流轉,引進龍頭林企,發展柑桔產業的看法。
“我們雖有4萬多畝林地,但大半是荒山,常年干旱,水土流失嚴重,種什么都難。”楊世生介紹,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種過花生沒成功,種的桉樹沒留下幾棵,就連開進一個團的部隊來種印楝都失敗了。盡管1994年“四荒”拍賣時,山到了群眾手中,2008年集體林改時又確權發證,但守著這么大的山,群眾還是沒辦法。
十街鄉負責農業生產的副鄉長李增天介紹,和大村一樣,十街鄉8個村委會,有16萬畝林地,其中就有5萬畝是荒山。由于地處扒河干熱河谷地帶,大面積分布的是頁巖發育而成的紫色土壤,干瘦貧脊,天干時被風化,下雨時就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投入,治理開發的難度相當大。
楊世生介紹,去年橙冠公司來,要在這些山上發展柑桔。村總支、村委會提出了林地流轉的方案,4個小組的支部召開了群眾會議,大家舉手表決同意將這些荒山給橙冠發展柑桔產業。他說:“荒山流轉的價格是老板直接和群眾談,手續是縣林權服務中心辦。136家人的6000畝荒山流轉給了5家企業,錢都是企業抱來當場兌現,現在還辦著1500畝的手續。”
李小龍說,大村村委會是全鄉流轉山地面積最多的一個村,十街有2萬多畝適宜發展柑桔產業的荒山和低效林地。通過林權流轉方式,已成規模地流轉出了13000畝。通過林權流轉,引進了包括橙冠在內的10家林業企業進入十街發展。
十戶林企進山建園
通向橙冠開發公司柑桔產業園的山路雖然還顛簸難行,但自江邊而起依山而上的抽水管道已如長龍般直達山頂,依勢而建的幾個大型蓄水池工程已近尾聲,開挖平整的臺地栽種下了成排的柑桔樹,每株樹下都布上了噴頭。黃友富叫工人打開水閘,噴頭瞬間噴灑的水霧把半人高的樹苗籠罩其間。
這是起步于華寧華溪柑桔之鄉,具有多年柑桔種植經驗,具備在干熱河谷地帶從事荒山開發能力的橙冠所展示出的技術和實力——機械化施工、規模化開發、規范化種植,一級抽水直達山頂、自流引灌直至株苗、近地微噴節水高效。
據黃友富介紹,從去年6月開始平整土地到現在,投入已超過500萬元,完成了1300畝土地平整和道路、管網、水池等配套設施建設,定植苗木400畝5萬株,今年要完成1500畝的開發任務。黃友富粗略測算了一下,按每畝4500元的投入,要完成全部面積的開發,企業直接投入的資金將超過2000萬元。
李小龍按同樣的方式測算了目前進入的10戶林業企業完成13000畝的開發,投入將達6000萬元。而直至第六年柑桔進入盛果期,向橙冠這樣一戶企業的投資將遠遠超過2000萬元。10戶企業在十街鄉建成萬畝柑桔產業園,投資將會突破億元。
綠色發展指日可待
黃友富指著成排的柑桔樹,參照企業在華寧華溪的經營情況,粗略地做了這樣一個測算——定植下的柑桔樹第三年試果,第四年畝均產量1噸左右,按現在的市場價格,畝產值約3000元。第六年后的畝均產量可達4噸,畝產值達12萬元。李小龍測算,六年后十街建成的萬畝柑桔產業園產值將超過億元。
在橙冠柑桔園中施肥的一位姓王的村民對記者說,他們兄弟兩家的山都流轉給了企業,頭十年按每畝50元的價得了一萬多元流轉費,第二個十年按每畝80元的價,第三個十年按每畝100元的價,家里還會得到更多的流轉費。她說:“平時得閑還在這點做活,一天得60塊,一個月做下來有一千多塊的收入。”李小龍測算,全鄉流轉13000畝荒山和低效林地,農民將獲得直接收益近3000萬元。通過到基地打工,不僅有收入,還能學到技術,最終為自己發展林果業積累資本,積累經驗。
在李小龍心中還裝著一筆更大的賬——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發展,5年內在打造萬畝柑桔產業園的基礎上,再用5年時間引導群眾自己發展一萬畝柑桔,做大十街柑桔產業。在柑桔產業的帶動下,每年超過5萬噸的水果運輸量,將使十街的運輸業發展壯大起來;每年來采購的大批客商,將使十街的餐飲住宿業興旺起來;隨后配套產業進入選果廠、包裝廠,將帶動起十街的第二產業。而隨著大面積荒山、低效林的改造,遍布十街扒河兩岸紫紅色的荒山禿嶺將變成青山翠谷,這才是十街獲得的最大利益——青山永存,花果飄香,興林富民,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