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云南會澤龍家村小學的七位老師和一名特崗教師代表與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合影留念
來自云南會澤龍家村小學的七位老師滿面春風走上舞臺
最美鄉村教師吉思妞
怒江州山高谷深,當地群眾很多都散居在山腰或半山腰地區。每當招生時,吉思妞和其他老師不僅要跋山涉水去找學生,還要苦口婆心地勸學。除了進山走村招生的辛苦,學校缺少特殊教育老師的現狀更令她著急。“按規定,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比例是1:4,但現在我們學校的教師遠遠不夠。”吉思妞說,怒江州特殊教育學校師資存在嚴重不足,11名教師與80多名學生的比例,按照正規要求是不達標的,學校當前最迫切的希望,就是能盡快解決教師人才不足的問題。
吉思妞說,對于這些孩子,需要良心愛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師的關心教育下,這些聾啞孩子考上了大學,其中還有些孩子大學畢業后愿意回來任教。
“會澤七子“是7名“80后”的小學普通教師,他們都是來自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紙廠鄉龍家村小學。這所鄉村小學位于海拔兩千多米的山崖上。學校一共有127個孩子,8名教師。除了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教師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們是:劉順躍、陳仕華、幸金正、蔣正陽、劉玉良、周鳳慧、程謹,這七個 “80后”,最大的30歲,最小的只有24歲,全部生于大山、長于大山,都畢業于省內大中專院校,大部分人曾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然而,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個共同的選擇——回到山村,執教山村。龍家村小學通往鄉里的唯一一條山間小道,由于路況極差,學校買菜的小貨車經常陷在淤泥里動彈不得。為了方便學生上學,讓孩子們及時吃到可口的飯菜,不再滿身泥水地來上課,劉順躍等7名年輕人每天放學后便自發地前往修路。雖然修路很苦,但7名年輕人用他們的熱情和堅韌在孩子們心中點亮了一盞燈。
“會澤七子”們放棄了留在城里的機會,回到養育他們的大山,各顯身手,給孩子們帶來知識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帶給這些孩子們。
這里條件艱苦,他們每個老師都身兼數職,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員,有的兼任采購員、記帳員。雨天山路泥濘,他們去集市買菜的破面包車經常陷在污泥里,這些年輕人們就扛上鐵鍬,集體去修山路。平時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樣,被當地人稱為“會澤七子”。這7位80后年輕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決心用自己的努力與關愛,改變孩子們,讓他們學到知識,走出大山,去卡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2013年“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自5月29日啟動以來,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派出大批編輯記者,奔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偏遠鄉村,深入鄉村教師工作生活第一線,在104天的時間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開設了“走基層?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專欄,播發了50多集節目,科教頻道《講述》欄目播出了20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人物紀錄片;光明日報開設“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專欄,刊發人物通訊40篇、征文30多篇。我們公益送電影2萬多場。央視網、光明網為所有參評教師搭建了專題推薦頁面,開通了官網。光明網共收到征文、攝影作品近千件。活動期間,官網點擊量已超過1億次,累計獨立訪問用戶超過1000萬人,留言評論有萬余條。這是歷年活動中影響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
本次活動通過各省市教育部門推薦、鄉村教師自薦等方式,由專家評委投票,評選出了十位最美鄉村教師和一個最美鄉村教師團隊,同時還評選出了19位特別關注教師。其中,光明日報推選的有10名被評為“特別關注鄉村教師”,4名被評為“最美鄉村教師”。這些老師都是扎根山溝、默默奉獻的優秀鄉村教師代表,他們的事跡令人感動,使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