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新時期公共財政支持“三農”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
新時期公共財政支持“三農”政策體系應該著力把握好以下六點。第一,穩步提高對農民的補貼水平,防范和化解因農資漲價帶來的補貼政策效應遞減。第二,穩步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收購價格,在糧食價格總體穩定的基礎上推動完善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第三,著力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圍繞“田、路、水”三個關鍵環節切實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局面。第四,著力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業氣象服務等四項農業公益性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第五,著力加大對農村公共福利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第六,統籌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的就醫、子女就學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問題,推動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
(二)持續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
目前《農業法》中對財政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有明確規定,但考慮到我國各級財政的運行實際,應該以更大的視角、更高的層次、更多的渠道統籌安排支持“三農”財政資金。建議從土地出讓凈收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年度預算超收部分三個方面籌措增量資金,提升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2011年中央已經明確從土地出讓凈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建議進一步提高統籌比例到15%,將土地治理納入專項支持范疇。建議從中央和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中安排固定比例專項用于“三農”,彌補公共預算投入不足。就公共預算而言,建議在《預算法》修訂過程中,將預算超收部分安排固定比例用于“三農”,以確保公共預算對農業支出的法定增長。
(三)建議配合政府間財政關系調整,增加對基層財力性轉移支付比重
建議順應新時期政府間財政關系調整的要求,增加對基層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讓縣級政府來設立更符合當地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和農村項目,把花錢的權利留給信息掌握更為充分的基層政府,讓基層自行修補相對欠缺的“毛細血管”,在縣級預算分配環節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而不是把“最后一公里”問題再拿到中央財政加以解決。在此基礎上,加大執法監督,確?;鶎诱澳芰㈨棥薄ⅰ皶㈨棥薄ⅰ傲⒑庙棥?。
(四)加大財政獎補力度,規范引導農民參加“一事一議”籌資籌勞
新時期應該在政策導向上順應農民改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獎補力度。首先是要在規范的前提下開展“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權利,著力解決偏遠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高寒地區、貧困地區等區域農民最急需、最直接的民生問題。其次是要在量力的基礎上,加大財政獎補力度,鼓勵農民自愿多出資出勞,多籌多補、多干多補、多補多辦,引導企業和社會捐資贊助,努力健全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多元投入機制。
(五)從財政體制的視角解決農村進城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建議調整財政體制,分步實現農村進城人員的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短期的改革目標就是爭取更多種類、更大規模的專項補助,盡可能提高農民工公共服務的涵蓋內容、服務質量以及覆蓋人群。中期來看,需要將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固化入城市財政支出,做成“基數”,技術上參照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形成具有專項性質的財力性轉移支付,規范和約束城市財政足額安排預算支出。長期目標是將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列入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計算公式,成為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影響因素,在財政體制上保障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