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農業職業經理人?“通俗的講,就是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請的CEO。”崇州市委常委陳鑫介紹,這是借鑒了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合作社按照《章程》選舉理事會、監事會,對職業經理人的生產收支、分配進行管理監督。
“還好我臨時調整策略,最后可是全票通過!”直到現在,聊起年初那場競聘,趙國喜仍然眉飛色舞。今年1月13日,崇州首次嘗試公開招聘農業職業經理人,最后一個登場的趙國喜,臨時決定提高支付給農戶保底經營款至每畝每年420元,將二次分紅比例調整為1∶1∶8,即除去所有開支后的純利潤10%提留合作社、10%分配給社員、80%作為職業經理人的收入。比起其他三位候選人開出的條件——每畝每年400元的保底收入、1∶2∶7的二次分紅比例,社員們似乎對前者更買賬。
趙國喜以絕對優勢輕松擊敗了來自鄰村的3名對手,成功競聘為錦江鄉烏尤土地股份合作社第三經營小組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這意味著,他取得了烏尤村1組、2組新入社的62戶共102畝土地經營權。
47歲的趙國喜早年在外賣過建材、在家具廠做過質檢員,2006年回到村里搞生豬養殖,目前育肥豬年出欄量達2000多頭,是當地有名的養殖大戶。“我是想著搞種養結合,小春種小麥作青貯料,豬糞可以還田肥地。”趙國喜透露了從養殖業拓展到種植業的原因。
在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村人才流失的社會大背景下,為何在崇州市卻還要競爭上崗?難道這些農業職業經理人有什么好技術、好項目,能夠從中獲取高額收益。然而,陳鑫介紹,地里要種什么并不是職業經理人一個人說了算。記者查看了多個合作社與農業職業經理人簽訂的協議,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職業經理人只能開展水稻、小麥、油菜、蔬菜等糧經作物。”
那農業職業經理人的收益究竟如何?為了解職業經理人的真實生存狀況,去年,崇州市農發局在100名農業職業經理人中組織了一次收益情況專項調查。結果顯示:100名職業經理人2012年的收益情況從0.5萬元到6萬元不等。分析發現,職業經理人收益結果的不同與多種因素有關:土地規模、種植技術、管理水平等。“有部分職業經理人對控制生產成本沒有概念,比如在尋找農村勞動力時沒有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而是看人情,導致生產成本過高。”崇州市農發局黨組成員劉波分析。
目前崇州市獲得農業職業經理人證書的超過1000人,其中近一半已經被聘上崗。記者采訪了近10位職業經理人,多位表示對上一年的收入并不滿意,很辛苦卻比不上外出務工的收入,然而他們普遍預期樂觀:隨著入社土地的增多,土地更加規模連片,生產成本會大幅度降低,而且隨著自身生產技術、環節管理等經驗的積累,未來的收益還有很大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