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稱,以前那種只要在公告板上貼出招聘啟事就能吸引大量申請者在工廠門口排隊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東莞一家工廠的老板約翰·劉表示,他理解為什么流水線上的工作會失去吸引力。他說:“中國的生活水平改善很快。年輕人如今不用那么辛苦地工作就能謀生,而且還有許多人有父母支持。”隨著中國服務業的發展,許多新的就業機會不斷出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劉說:“出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許多人無法忍受工廠里的重復性工作,因此他們選擇待在家里,或者從事非常簡單的出納工作。招工越來越難了。”
文章指出,從許多方面來說,中國勞動者特點和機遇的變化是積極的:對于勞動者來說,當然是好事,他們如今能夠獲得更高的工資,并且擁有更多討價還價的權利。許多經濟學家強調,這對中國經濟整體也是好事,因為決策者希望將中國經濟從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增長模式轉變成以國內消費為導向的模式。隨著口袋里的錢越來越多,工廠的勞動者有可能成為消費者。但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會對跨國公司和消費者構成一些潛在挑戰,因為他們正是從中國提供的廉價制造業勞動力那里受益的。
文章稱,一些制造商正在將勞動力密集型的輕工業轉移出中國。例如,耐克公司的產品如今更多的來自越南而不是中國。其他一些公司則選擇把工廠從中國成本較高的省份搬遷到成本較為低廉的內陸地區。2011年,富士康集團宣布,將把位于深圳、可容納35萬工人的制造基地的大部分搬遷至華中的河南省。該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還曾談到一項安裝100萬臺機器人,以實現零部件的自動化組裝的計劃;如今,已有2萬臺機器人就位。
文章指出,所有這些舉措都有其局限性。盡管內陸地區的工資水平落后于沿海地區,但也在迅速上漲。自動化生產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印度等國家缺少與中國相類似的關鍵性的基礎設施,例如公路和港口等,而且,正如位于上海的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總經理雷小山所說的那樣,“這些國家工人的工作效率要低得多,而且出現次品的概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