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茨斷言,中國的城鎮化是21世紀對全人類最具影響的兩件大事之一。實際上,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所承載的使命,遠遠超越經濟領域,也絕非僅限于滿足社會需求的生產力范疇,已經全面觸摸到整個社會的結構性變革,它正在撬動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生產關系的同步再調整。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需要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必須守住保障“三農”發展的底線。要始終堅持不以犧牲農業資源為代價,不以犧牲環境,包括農村歷史文化環境和生態環境為代價,不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科學理順城鄉關系,在城鎮化建設中處理好“四化同步”發展課題,必須確立保障“三農”發展的底線思維。要認識到,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發展的根本環節,“三農”是我們發展的基礎、腹地和重點。我們需要切實做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切實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切實促進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邁進;切實維護和發展農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業轉移人口的權益。
必須切實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要認識到,即使將來我國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仍然有數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不能忘記新農村建設,要堅持城鎮化發展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協調共進,融合相生;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一方面,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另一方面,要持續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在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大功夫,讓農民分享現代化成果。
必須堅持科學有序、積極穩妥的推進戰略。城鎮化切忌不顧條件一哄而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長期的歷史進程,要科學有序、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城鎮化的基礎就是強有力的工業或第三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雖然我國總體的工業化程度已經可以支撐目前的甚至更高的城鎮化發展水平,但總體的并不代表每一個局部的狀況。發展每一個城鎮甚至社區都需要先找到自己的非農產業依托,即使農業仍然是重要的依托之一。如果處理不好,城鄉差距還會擴大,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元素可能會得到徹底的破壞,農民就可能“被上樓”,就很容易產生居住到位,生活不到位,“文明”不到位。
必須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毫無疑問,城鎮化建設會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的高速運轉,將帶來巨大的投資需求,這需要進行諸多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需要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要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建立地方主體稅種,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當前要發揮好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城鎮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放寬市場準入,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城鎮化建設資金保障機制有望給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實現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目標,是億萬農民奔騰不息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完成現代化轉型的重要路徑,也是中國夢恢宏巨制的亮麗一頁和人類歷史上最宏偉最激動人心的巨大工程。只要我們舉全黨全國之力攻堅克難,持之以恒開拓創新,全面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部署落到實處,我們就一定能在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上創造出工農協同富裕、城鄉共同繁榮的新輝煌!